眼下正值育秧好时节,过去的农民往往要卷起裤腿、挽起袖子下田辛苦劳作,如今在醴陵市茶山镇的大西垅村,农民当起了“甩手掌柜”,“工厂化”唱上了“当然主角”。
在兴隆农业合作社100多平方米的封闭式育秧大棚内,一株株青绿色的小秧苗在“工厂化”育秧设备的帮助下,均匀有序地吸吮着水分和养分。依靠电力的驱动,每一层、每一行秧盘循环移动。同时,培养土被传送进机器,经过浸泡的谷种也被均匀地播散进秧盘。合作社负责人汤道全坦言,相比传统的育秧方式,这样可以节省更多时间和劳力。“原来在田里用薄膜育秧,要花25至28天才能够插田。现在用大棚,15天至20天就可以插田。不仅插田插得多些,秧盘也用得少一些。”
记者了解到,这样的“工厂化”育秧从铺土、洒水、播种到覆土,整个过程可以在一条流水线上完成,播完种的成品秧盘再放在塑料棚内经过控湿和催芽等工序最后成苗。今年,醴陵市低温寡照的天气较多,农户采用传统育秧方式时容易出现大面积的不整齐和生长慢现象,有些甚至烂种和烂秧。汤道全说,“工厂化”育秧经过了种子、包衣和苗床全方位消毒,供应的芽盘和培育的秧苗长势良好。
这样的循环运动式“工厂化”育秧让农民彻底当上了“甩手掌柜”。从浸种到催芽,再到秧苗下田,育苗周期还缩短了不少。“以前12个人工才能在一天的时间,育出1280盘秧苗。现在我们用上育秧大棚以后,只需要4个人、半天的时间就可以育出来。”汤道全坦言,“工厂化”育秧的目的,其实也是为了更好的方便机械化插秧,有效实现秧苗和机械之间的无缝对接,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。